解决方案声学专栏

聽覺過程

聲學只有通過人們對聲音加以解讀才有意義,因此了解人的聽覺器官,對全面了解聲學這門科學是有幫助的。圖1.3展示了人的聽覺器官的縱剖面,一般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的職責是將聚攏的聲波送人其他聽覺器官。如果我們頭上沒有耳廓,我們周圍多數的聲音會聽不到。這張帶有倒置喇叭口的人耳圖片使這一點看起來非常明顯。聲波通過耳道作用於耳鼓膜,也就是醫學領域所稱的鼓室隔膜。耳鼓膜是聽覺機制的第一關,它將聲能轉換成另一種能量形式,進而傳到大腦中心進行翻譯。耳鼓膜也是外耳的終止點。

圖1.3人類聽覺結構縱剖面圖

聽覺過程

外耳本身是一個圓柱形通道,一邊開口於耳廓而另一邊終止於耳鼓膜。類似一個管樂器,根據它的尺寸對特定頻率的聲音產生調諧作用。典型的人耳耳道大約2.5一3cm長,同樣長的管樂器的共振頻率範圍大約在2000一3000Hz,因此,這應是我們最敏感的頻率範圍。實際上我們的外耳將這一範圍的聲音放大。這樣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優點是2000一3000Hz頻率範圍是人類語言頻率的上限,在我們發出的輔音中佔主導地位,可以幫助我們彼此交流。缺點是我們在這一頻率範圍存在最先失去聽覺敏感性的趨勢,使交流更困難。暴露在高聲壓級中,會使這一頻率範圍內的聽覺敏感性受到損傷,從而失去聽覺。

聲波繼續前行,帶動耳鼓膜振動,進人中耳。耳鼓膜振動由中耳室空腔中三塊小骨(稱為聽骨)繼續傳遞。錘骨、砧骨和橙骨將耳鼓膜的振動傳到卵圓窗,卵圓窗是內耳的人口。關於中耳功能有一點值得說明,這三塊骨頭的作用是調整音量使其適合內耳器官。也就是說,如果聲壓級很高,連接這些骨頭的肌肉使它們分開,減少進人內耳的聲音強度。對於脈衝聲,這種反射是無效的,因為這一類型聲音發生的速度遠大於器官自我保護反應的速度。

中耳的空腔通常與外部世界密封隔絕,當壓力改變直到中耳密封被打破時,我們的人體才會感受到。這種壓力的不平衡源自海拔高度改變(根據大氣壓強),耳鼓膜後部會有受壓的感覺。中耳和外部的世界惟一的連接是咽鼓管(又稱歐氏管,是以16世紀意大利解剖學家巴爾托洛梅奧·歐斯塔基奧命名),它連接中耳到咽喉。當吞咽或打呵欠時密封結構打開,使中耳的壓力減至正常。

一旦聲能到達卵圓窗,將引起卵圓窗的振動。被稱為蝸形管的充滿液體的螺旋形器官隨後產生波動,類似於海洋的波動。蝸形管上排列着微小的、毛髮似的細胞,在液體中波動。這些毛細胞的波動,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將這些電信號傳送至聽覺神經。聽覺神經將來自於全部毛細胞的電信號傳送至大腦,並在大腦中進行處理,進而理解為聲音。整個聽覺過程僅用毫秒即可完成。

 

相关的文章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