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体育馆

體育館聲學設計的建築因素(二)

1聲處理

體育館內的建築設計與建聲處理一般為:

1.1頂棚的處理

體育比賽、文娛演出等都在比賽場地上進行,它面積大、地面的聲反射性能強、高度大(至少應為12.5m)、聲反射距離長,在地面與頂棚之間具有多次反射,產生多重回聲,干擾運動員的注意力和容易判斷錯誤。文娛演出時,話筒位於此處,接收了反射聲,會產生嘯叫,影響演出。所以比賽場地上方的頂棚無論是上凸的、下凹的和水平的,都應有寬頻帶、強吸聲的聲學處理。館內頂棚的處理方式有兩種,即有吊頂和無吊頂。有吊頂的優點是減少館內的容積對控制音質和節能有利,在吊頂內可以布置燈光、管道、檢修馬道以及擴聲設備等。館內具有整齊、美觀的效果。缺點是吊頂的造價太大,一萬平方米面積的吊頂相當一個練習館的代價。無吊頂的優點,可以接合保溫、隔熱在屋面板處加吸聲材料,一材多用,節約投資;燈具、擴聲設備等布置靈活自由;也能達到美觀、整齊和新穎的效果。缺點是增加了20~30%的容積,上凸式的增加則非常大,甚至到達驚人的地步。

體育館是以擴聲揚聲器為主要聲源,所以自聲源反射出來的聲能的途徑一部分是到達觀眾席再反射到頂棚,另一部分到達比賽場地,再反射到頂棚,因此頂棚是館內聲反射必經之地,也是吸聲有效之地。體育館的頂棚約佔館內總表面積的40%,其吸聲量約佔空場總吸聲量的70%。

1.2  牆面處理

體育館的牆面面積較少,約佔館內總表面積的12~16%,並且計分牌又佔去很大一部分,有的牆面上還有玻璃,所以可以布置吸聲材料的面積不多,然而在牆面上布置吸聲材料或構件是很重要的,以往布置低頻吸收的如穿孔板類較多。文娛演出時,往往以布置在比賽場地內流動的擴聲系統為主,射向觀眾席的各種聲音容易被牆所反射,產生長距離的反射而形成回聲和由於具有平行表面產生的顫動回聲,還有沿着牆爬行的現象,後座易受干擾。所以牆面上宜布置寬頻帶的吸聲材料和構件,也可以布置擴散體,改善館內的音質條件。

體育館聲學設計的建築因素(二)

2 建聲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體育館的容積大,不僅是由於它的容量多,同時比賽功能也要求大的場地和足夠的高度(一般是不低於12.5m)。一般小型體育館的容積為2~4萬m3,中型的為5~7萬m3,大型的大致在8~10萬m3甚至更多。平均每個觀眾所佔容積為5-10m3,特殊體型的甚至可達20~30m3。大多數的游泳館由於高台跳水的要求,其高度更高,所以每座所佔容積往往大於20m3。容積大產生下列的問題。

2.1  混響時間長

通過實踐和調研,在擴聲清晰的前提下,體育館的容積雖然相差很大 (幾乎相差八倍)。大、中和小型的體育館的混響時間在1.6~2.0s(中頻),游泳館為2~2.5s,頻率比(中頻與125Hz之比)在1:1.0~1.3,允許噪聲為NR35~40,達到了這些要求一般都能獲得較好的效果,甚至“體積為30多萬m3,混響時間長達3-3.5s的特大型體育館中控制揚聲系統的中頻指向性因素(10左右),也能較好地解決擴聲清晰問題”[1]。所以,體育館內的音質設計宜採用多種綜合辦法來解決,也就是在爭取減短館內混響時間的前題下,合理布置揚聲器系統,控制揚聲器系統的指向性特性,獲得良好的擴聲直達聲能與混響聲能之比,達到擴聲清晰是擴聲設計的有效方法。

2.2低頻振動

體育館建聲設計一般只考慮125~4000Hz範圍,習慣認為在大容積的空間內,它的簡正方式的分佈是無規的,可以忽略低頻振動的問題。實際上,大容積空間存在着低頻振動,並且能量很大,作用的頻率範圍很寬(20~500Hz),對音質影響很大,這是不容忽視的[2](圖1)。大多數體育館對於低頻的聲學處理只是在兩側牆面採用穿孔率P=10%左右的穿孔板,由於該兩處的面積有限,僅占館內總表面積的12~16%,所以在吸聲量和頻率要求上是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有的擴聲系統中設有信號處理器,可以不增加總功率,提高對語言清晰度有貢獻的頻段(中、高頻)的聲能比(或信噪比),改善擴聲清晰。這對具有低頻振動的情況,因低頻混響時間過長有低頻掩蔽產生“拖泥帶水”的感覺,導致語言不清晰的改善也可採用這措施。

2.3混響時間計算值與實測值的誤差大

2.3.1混響室的容積約為200m3,其高約為5m;體育館的容積至少為2萬m3,甚至可達15~20萬m3,其高度至少12.5m,所以二者的聲場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同一材料或構件所表現的吸聲性能的差別必然是很不同的,(從表1可知試驗值與現場實測的推算值有很大差異)。

2.3.2努特生曾在以他命名的實驗室中對吸聲材料進行不同高度測量,發現離材料越近吸聲性能越好。

2.3.3空間大,聲程長,高頻聲能衰減多,所以會影響材料的高頻吸聲係數。

2.3.4假如是深空間吊頂,則存在着透射現象,吸收低頻聲能力強。

2.3.5空間吸聲體懸挂位置的不同也表現了其吸聲性能有很大差別。(見表2所示)。

混響時間計算與實測值比較(空場)       表1

編號 名稱 倍頻程中心頻率(Hz)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計算 4.50 3.20 2.50 2.40 2.50 2.40
 1  上海館 實測 1.99 1.90 1.78 1.98 1.98 1.82
誤差 126% 63% 41% 21% 26% 32%
計算  3.20 2.90 2.30 1.90 1.60 1.30
 2  首都館 實測 2.20 2.40 2.50 2.80 2.50 2.00
誤差 46% 21% 8% 32% 36% 35%
計算 4.01 3.46 2.28 2.09  2.10 1.69
 3  江蘇館 實測 1.92 1.98 2.19 2.39 2.49 2.25
誤差 109% 75% 5% 13% 16% 25%
計算  5.09 3.11 1.81 1.82 1.78 1.65
 4  山東館 實測 2.29 1.77 1.92 2.47 3.01 2.60
誤差 122% 76% 6% 26% 41% 39%
計算 3.10 1.70 1.90 1.80 1.90 2.00
 5  陝西館 實測 1.70 1.72 2.20 2.68 2.70 2.27
誤差 82% 2% 1.4% 33% 30% 12%

空間吸聲體不同位置的吸聲係數與試驗室值結果比較   表2

編號 位置 倍頻程中心頻率(Hz)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1 試驗室 0.6 0.9  1.4 1.6 1.5 1.5
2 下弦桿 1.7 0.94 1.38 1.09 1.09 2.38
3 腹處桿 1.17 1.27 1.26 1.09 1.38 2.16
4 上弦桿 0.49  0.83 1.03 1.06 0.99 0.98

3 吊頂的聲學特性

體育館吊頂聲學處理大概有下述四種:在精心聲學設計下它們都能達到技術指標要求。

體育館聲學設計的建築因素(二)

3.1 大后空

這類吊頂一般都採用多孔材料,吊頂后的空間很深(約2~3m) 它們的吸聲係數約為0.70左右(中頻), 125、250Hz的吸聲係數大約為0.75~0.80;頻率比都能達到1:1.0~1.3的要求,能以擴聲清晰。表明這類吊頂固具有高大的后空,具有很強的透射吸收低頻的能力(見表3)

3.2 共振型

這類吊頂一般是硬質金屬的、化學的、木質的板材,一般都進行穿孔(P<10%),至實際中它們的頻率比往往大於1:1.3(125Hz),有的還超出很多。所以達不到擴聲清晰的要求。這現象表明輕質材料吊頂的透射吸收低頻能力遠大於硬質材料吊頂的共振吸聲的能量(圖2)。表示穿孔板的吸聲性能在後空為27cm、50cm時較好,但在中頻段有反共振現象,則不利。

3.3 空間吸聲體

空間吸聲體多半是由輕質材料板弔掛在弦桿上組合成,其性能特點:因其位置而異,差別很大見表2。低頻的差異仍為透射吸收的作用,而高頻的差異是空間吸聲體在混響室中因繞射作用的關係。但是,這類吊頂因忽視大空間的低頻聲的處理,雖然中頻的指標是達到了,而低頻超出1:1.13的頻率比,擴聲清晰較差,不如大后空的,但比共振型的效果好。

體育館中不同吊頂的聲學性能(混響室和現場實測的比較)   表3

編號 材料處理情況 倍頻程中心頻率(Hz) 備註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1 超細玻璃棉(厚2.5cm, 32kg/m3后空30cm) 混響室 0.6 0.8 0.85 0.95 0.95  0.98 兩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材料邊緣效應引起的
現場實測 0.6 0.73 0.73 0.72 0.67 0.5
2 鋼板網上鋪泡沫塑料(厚7.5cm) 混響室 混響室的測試結果序號2和3可以參考序號1可知低頻差別是由大后空的透射吸收,高頻則由邊緣效應引起的
現場實測 0.8 0.78 0.74 0.56 0.58 0.56
3 鋼板網上鋪超細玻璃棉(6-9cm) 混響室 混響室的測試結果序號2和3可以參考序號1可知低頻差別是由大后空的透射吸收,高頻則由邊緣效應引起的
現場實測 0.75 0.75 0.75 0.65 0.65 0.65
4 穿孔鋼板(孔徑10 p=8%)后鋪厚5cm超細玻璃棉 混響室 0.13 0.10 0.18 0.15 0.13 0.20 此表說明現場為後空低頻透射效應很大,而混響室內進行測量的后空腔為5cm共振效應很小
現場實測 0.74 0.82 0.30 0.12 0.015 0.042
5 穿孔鋁板(孔徑2, p=16%)后鋪5cm超細玻璃棉(32kg/m3)后空25cm 混響室 0.62 0.85 0.62 0.77 0.78 0.76 穿孔鋁板鋪至屋面板下,所以現場與實驗室的后空多些都為25cm但現場的吸聲效果小於實驗室。
現場實測 0.46 0.52 0.48 0.50 0.47 0.54
6 平板穿孔鋁板吸聲體(厚 10cm p=25%)平放 混響室 0.52 1.04 1.00 0.96 0.92 0.80 表明平放空間吸聲體,沒有透射效應,也沒有邊緣效應,只有穿孔的共振效應,把以現場的效果小於實驗室的。
現場實測 0.54 0.58 0.62 0.64 0.59 0.64

3.4混合式的

以空間吸聲體為主,採用其高吸聲係數的優點,同時又具有通透輕盈多變化的特點。在看台上部採用輕質材料為吊頂,具有深的空間,所以產生透射效應彌補了低頻吸收的不足,如天津河西體育館的處理,其125Hz的頻率比為1:1.14,擴聲清晰。另外,以空間吸聲體為吊頂的,在屋面板與吸聲體之間的空間中增加低頻吸聲結構,這是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採用低頻吸聲結構之外的又一例,也取得很好的效果125Hz的頻率比為1:1.10,擴聲清晰[3]。

參考文獻:

[1]駱學聰:“體育館擴聲聲學問題簡報”電聲技術,12/2002

[2]曹孝振 周方紅:“廣州中山紀念堂的音質改造”電聲技術,2/2000

[3]曹孝振 李志良:“廣東韶關大學多功能體育館的音質設計”電聲技術,4/1999

[4]曹孝振“天津河西體育館的音質設計”電聲技術 2/1997

[5]曹孝振“天津市河西體育館室內環境設計”室內設計與裝修 2/1997

相关的文章

菜单